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觀後感:或許我們都未曾跟人溝通過-回憶錄企業家自傳【遠洋出版社】

遠洋出版社

搜尋

企業家自傳回憶錄-大壽禮物設計案例分享

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觀後感:或許我們都未曾跟人溝通過

最近看到了一本不錯的書想跟大家分享,那就是賴佩霞老師的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;書中深入闡述了何謂「非暴力溝通」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,無論是在校園還是補習班,幾乎沒有人傳授與人溝通的技巧。相反,在與同齡人和家人朋友的交往中,我們逐漸有了自己對待他人的一套心法。然而,面對那些無理取鬧或難以溝通的對象,往往會不經意地流露出自私和情緒的一面,但目的是期望能夠與對方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或平衡。此時,「非暴力溝通」便展現出其卓越的價值。
 

非暴力溝通由四個步驟組成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提出請求:

(1) 觀察:將事實不帶個人偏見與評斷,客觀地陳述出來,

(2) 感受: 單純對自己當下內心狀態的描述,也就是自己當下的感受

(3) 需要:釐清自己心中未被滿足的要求,看清自己在乎的到底是什麼

(4) 提出請求:將自己具體的需要告訴對方

其實只要做好第一步的「觀察」,應該就能順其自然的解決八成的問題了。一句話時常因為夾雜私人感受而令人感到不自在,舉例而言,「你今天忘記了要倒垃圾」和「你怎麼每次都會忘記去倒」,兩者的內容相同,但給人的印象卻有天壤之別。過度參雜主觀感受的言辭會讓對方感受到明顯的不適,因此客觀描述事實絕對是達成有效溝通的首要條件。

「感受」不僅讓自己更加明確當下的情緒,同時也讓對方能夠深入理解你此刻的情感狀態。多數人習慣以自身角度看待事物,而同一件事情可能在不同人眼中有截然不同的解讀。用言語表達感受的好處在於,它使得對方能確切地理解這件事對我們的真實影響,同時也促使我們檢視自己和對方在感知上的差異。透過這樣的對話,雙方能夠更容易達成共識。

來到第三步,就是釐清自身的需要到底是甚麼?我們往往將自己的憤怒歸咎於對方的行為,但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需要沒有獲得滿足。盧森堡博士認為,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上,「需要」都不盡相同,由於我們幾乎不曾意識到這些細節,因此也未必能明確表達。一旦常常關心自己的需要,越了解自己、熟悉自己之後,要去猜測別人的感受和需要,也會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,也更有能力幫助別人滿足他的需要。

瞭解自身需要後,最後一步是「提出請求」。請求的精隨在於讓對方明白他擁有拒絕的權利,同時給予他們思考的空間。而非僅僅告知我們所期望的,而當對方未如我們所期待般行事或反應時,就耍脾氣或擺臭臉。而是要對方也能夠針對他的需要提出請求,雙方以合作的方式達成目標,才能最有效率的解決問題。

最後作者提到了同理心,因為同理心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要素。同理你自己後才能夠去同理他人,在開口勸說他人之前,先確認對方真正的需要,而在那之前就必須了解自己的需要,進而能夠換位思考,並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。當然,溝通是雙向的,但是與其強迫對方改變,不如先從自己做起,當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改變,自然也就會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,最後就會是能夠同理對方的兩人,一起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。


當初看到這本書是在同事的辦公桌上,封面的長頸鹿很吸引人,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向他問道其中的內容,後來了解到這是一本有關於溝通法的使用及解釋其中包含的寓意。
「同理心不僅僅是一種感覺,而是對他人經歷的尊重和理解」
這是我從這本書得到的體悟,雖然書中的道理我都懂,但現實卻是總忍不住去插嘴,告知對方怎麼做才會更好,但卻忘記站在我面前的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,而是活生生的人類,在不瞭解對方經歷的情況下,我們又有甚麼資格去評判他的價值觀。
感謝賴佩霞老師告訴我「非暴力溝通」的重要性,不僅要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需要,也要能尊重對方想法。
溝通的價值在於彼此的心意被看到聽到,因此過程中沒有人應該受委屈。透過一次次的傾聽、提問、釐清、反饋,來找到有益於雙方的最佳平衡點。


語言可以摧毀一個人,也可以讓人沉浸在幸福之中
命運,是嘴巴說出來的結果


TOP